人民網成都9月20日電 (王波)人工智能怎樣賦能教育,推動智能教育創新發展?昨日,在全國教育廳局長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班上,成都市鹽道街小學校長羅曉航作為四川省唯有代表應邀作交流,分享錦江區聚焦“人工智能+”,構建區域智慧教育新生態的工作經驗和學校實踐成效。
近年來,錦江區在“智慧校園效能提升行動”中,緊跟技術發展步伐,突破原定思路,聚焦“人工智能+”,從“學校智慧校園效能提升”升級到“區域智慧教育生態構建”。羅曉航談到,錦江教育以培養“智慧學生”為目標,著力建設慧教、慧學、慧評、慧研、慧督、慧管的智慧教育“六慧”生態系統,并取得了初步成效。
一是自主開發建設了“錦江微學堂”教學平臺(錦江e教i學app),匯聚優質微課資源,通過教師成長空間和學生學習空間,實現教師“易教”和學生“愛學”的價值追求。
二是建成了標準化、高質量的區域教育質量數據庫。通過標準參照和常模參照進行數據分析,實現年度數據橫向可比較、縱向可追蹤。同時,對學生學業情況進行基于數據的深度剖析,在學業診斷上“精確制導”,在知識補救上“精準扶貧”,并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出建議,涉及身體、心理、學業、生活等各方面。
三是依靠VR/AR等先進信息化手段的協同支持,以STEAM教育理念,創新融合教學為突破口,開展項目制學習,引導學生通過動腦、動手深度學習,并注重培養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的素質與能力。她闡釋說,“教學方式的變化促成了學生學習方法的變革,學生學得主動而生動,參與的廣度、深度、效度都得以大幅提高,為學生‘慧學’奠定了基礎。”
四是建成錦江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。整合第三方優質資源和區本資源,按學科、年級、知識點形成專項資源庫,包括備課課件、公開課實錄、試題題庫、錯題題庫等,供區內學校和老師智能化選擇運用。
六是探索形成“慧管”經驗。在區內六所學校進行了“教育+AI”智慧云平臺的建設與應用試點,將學籍系統、數字化學習系統、電子班牌系統、選課走班系統、第三方支付系統等多項應用進行統一身份認證和數據對接,實現對學生基于教育管理、數字校園、云教育等方面的綜合管理與服務,通過智能技術感知、采集和監測校園環境信息,運用智慧物聯融合傳感器、校園門禁等硬件,學生智能IC卡(智能手環)、智慧班牌、藍牙基站等信息化設備,精準采集數據、通過網絡支持、軟件管理、安全認證等平臺支撐,提升教育決策的有效性和服務的精準性。
七是創新開展人工智能素養教育。結合區域學情,分學段自主研發并出版適合小學、初中、高中學生學習的人工智能區本課程讀本《人工智能.Python基礎》、《人工智能.Python進階》、《人工智能.可編程硬件》。同時,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,引入第三方編程教育機構的專業師資和課程,以Scratch趣味編程、機器人+創客編程教育為重點,面向全區12所小學的三、四年級學生開展“AI+編程”的課程教學服務試點。
據介紹,下一步,錦江區將高質量建設全國“五育并舉人才培養實驗示范區”。《錦江區“教育+AI”智慧教育五年發展規劃(2019-2023年)》近期出臺,規劃顯示,將累計投入1.5億元建設錦江“教育大腦”。